产能集中度高,纯碱怎么走
来源:期货日报
一季度光伏玻璃基本面好转,新产线点火和堵窑恢复,是纯碱需求端的关注点。近期笔者跟随郑商所进入安徽地区,了解了光伏玻璃及纯碱的市场情况,以及在关税政策影响下,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衍生工具做好风险管理,提升运营效率。
安徽省光伏玻璃产能达到46950吨/日,占全国总产能的37.9%,远超排名第二的江苏省。安徽光伏玻璃产能集中度高,主要分布在芜湖和滁州,两地产能占比分别为41%、37%,其他产能分布在合肥、蚌埠、安庆及阜阳。光伏玻璃呈现双寡头格局,行业内的主要企业有信义光能、福莱特集团、中建材集团、南玻集团、旗滨集团等,其中信义光能和福莱特集团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3%、18%。信义光能和福莱特集团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芜湖、滁州。安徽已成为全球光伏产业不可替代的战略枢纽,其发展不仅重塑了中国光伏产业版图,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今年一季度,受益于光伏政策带来的抢装潮需求,光伏玻璃基本面得到明显改善,行业持续去库,价格也明显抬升。根据调研厂家反馈,目前安徽光伏玻璃出货量较好,库存较低,但是账期长,在9个月左右。相关机构数据显示,春节后,全国光伏玻璃库存可用天数快速下降,由高点的近40天降至25天。
光伏玻璃和浮法玻璃的纯碱用量存在微小的差异。一般情况下,1吨光伏玻璃纯碱用量大概是0.18吨,1吨浮法玻璃纯碱用量大概是0.2吨。光伏玻璃生产燃料以天然气为主,脱硫脱硝达标,环保政策对其生产影响较小。另外,湖北地区玻璃厂用的石油焦基本进口自美国,随着关税增加,湖北地区浮法玻璃生产成本有上涨风险。调研企业每年采购一次天然气,一口定价,让利较少,天然气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价格,由政府定价,存在一定季节性,夏季采暖季结束后价格会下浮。调研企业动态调节,纯碱原料库存可用天数不会超过20天,一般维持在10~15天。
光伏玻璃的生产设施通常运行6~8年后需要冷修,但随着技术提升,有的可以运行10年以上。光伏玻璃可以通过堵窑口来减少供给压力,去年行业大面积亏损,很多企业通过堵窑口来减少运营压力,行业堵窑口总量达到10000吨/日以上。光伏玻璃大部分是一窑多线,如果是1000吨、一窑四线的装置,堵一条线,减少产量250吨,以此类推。而今年行业利润修复后,堵窑的产线陆续恢复生产,加上新增的产线,目前行业日熔量由年初的8.37万吨增至9.61万吨,增加14.8%。
成本方面,受进口砂影响,国内超白低铁砂价格松动,加之纯碱价格亦呈现下降趋势,光伏玻璃生产成本稍降。春节后光伏玻璃价格上涨,企业盈利好转,部分企业逐渐摆脱亏损,大部分企业能维持现金流。从一季度看,1—2月份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,3月份随着光伏玻璃价格反弹,部分头部企业扭亏为盈。以2.0mm镀膜玻璃为例,某头部企业生产成本为12.8~13元/平方米,生产有小幅利润,这是助推光伏玻璃行业陆续复产的原因。
企业预判后面产业投产速度放缓,冷修主要集中在1000吨以下,成本没有优势。另外,江浙地区因成本没有优势,相对其他地区有率先冷修的驱动。
今年我国光伏玻璃大部分出口至中东、非洲和东南亚,减少了欧美市场的出口,即使送到非洲和中东再转港,依然存在优势。
我国光伏玻璃出口依赖度在10%~15%。出口至美国的数量占全年产量比重较小,出口多以国内龙头企业为主,大多数企业内销,无出口美国业务。关税的影响仅波及个别企业,而这些企业基本在东南亚布局建厂。另外,中国光伏玻璃企业也在寻找新的出海方向,关税对光伏玻璃的影响再度降低。得益于西北地区原料和燃料的优势,未来光伏和浮法玻璃产能有向西北地区转移的可能。
调研中,纯碱企业的市场观点相对一致。纯碱市场当前维持高供应,未来在连云港碱业及远兴能源的新增投产压力下,整体将呈现供给过剩的格局,价格上行空间有限。但由于纯碱产能集中度过高,供给对其行情影响较大,加之成本支撑,不宜过分看空,厂家预判后期价格维持箱体区间震荡运行。
此外,调研团队也为企业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:1.如果行情没有大涨大跌,可以卖出跨式期权。2.卖出看涨期权,下跌或者震荡收取权利金增强收益,弥补库存损失;如果被行权,到时变成空头,交货就行,相当于补充套保的头寸。3.买入累沽期权,有固定收益,但对下方保护不够。4.结合生产成本,可以卖出看跌期权,收取权利金;如果跌破生产成本,转换成多单,比生产成本还低。5.有标品,就卖出看涨期权,同时买入远月看跌期权;没有标品,就买入看跌期权,同时卖出低于成本的看跌期权。(作者单位:国投期货)
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据此入市风险自担